【本网评论】“新农人”如何才能变身“兴农人”?
(资料图)
近日,本网连续发布多篇专栏作品,通过图文、视频等形式展现了全市“新农人”代表的奋斗风采。这些“新农人”普遍受过高等教育,曾在都市有着稳定的收入。然而,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召唤下,他们怀着对故土的眷恋,毅然选择返乡创业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底,全国返乡创业人员数量已达1220万人,农村已然成为承载许多年轻人梦想的沃土。
欣喜之余,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,在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使命面前,“新农人”的力量还比较单薄。有些“新农人”虽然理念超前,但由于其专业技能短板、政策理解偏差、发展思路不明等诸多原因,导致“初战”不利,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,也动摇了继续扎根乡村的决心。笔者认为,从“新农人”到“兴农人”的转变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
“新农人”的成长,需要自身蜕变。“新农人”在项目投入之前,应该做足“功课”,对未来发展有比较明确的规划,切忌盲目跟风、贪大求全,要从“小切口”做起,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,逐渐发展壮大。同时应加强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学习,吃透把准政策导向,以自身的蜕变为未来发展加码。
“新农人”的成长,需要政策护航。相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,有针对性地从技能培训、融资贷款、信息互通等方面为“新农人”做好服务,帮助他们坚定发展信心。比如,我市常态化举行高素质农民主题培训班,农业专家以“理论+实地”的方式,向广大新农人系统“授渔”,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地在农村广阔天地间拼事业、谋发展。
“新农人”的成长,需要人文关怀。社会各界要从职业病预防、婚恋需求、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“新农人”充分的关怀,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。定期组织主题活动,以“新农人”普遍热衷的形式,展现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,全方位帮助“新农人”融入乡村文化生活。此外,基层党组织可吸纳优秀“新农人”加入,以增强其归属感和使命感。
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,需要更多扎根沃土的“新农人”。而只有个人、政府以及全社会形成合力,“新农人”才能真正安下心、扎下根,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“兴农人”,带领一方乡邻走上增收致富之路。(宝鸡新闻网评论员陈云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