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江漫评|大好河山“防偷窥” 打什么“亏本”算盘? 天天即时看
(相关资料图)
近期,多地出现“围墙挡景”现象,被网友戏称为“严禁偷窥祖国大好河山”。在引发争议后,部分地方拆除围墙或免费开放。7月2日,壶口瀑布陕西侧沿线500余米“安全墙”也已经拆除。
对于“围墙挡景”,各大景区各有说法。保护生态、安全隐患……却存在明显漏洞,如果仅仅是环保和安全问题,那么护栏能解决的事情,为什么要砌一堵密不透风的高墙?筑墙挡景,吃相难看,本质上还是“门票经济”的逻辑,表面上是最快速直接的创收方式,却与国有景区的公共资源属性相悖,严重影响了景区和城市的美誉度,压抑了消费潜力,可谓“因小失大”,圈住了风景,阻断了人心。
对“门票经济”的过度依赖是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。比起门票收入,通过给游客提供交通、住宿、饮食、购物等消费服务方式来搞活经济,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和政府税收,带动当地的投资和经济发展,显然能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。杭州西湖景区从2002年起免费开放,10年后,杭州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达到2002年的4倍,成为摆脱门票经济的典型案例,还有不少全国知名景区也通过门票免费实现了旅游收入倍增。游客省下了原本花在门票上的钱,就有可能用在饮食和消费上,流进本地老百姓的钱袋子里,这是一种“让利于民”的体现。
盲目放弃“门票经济”也不可取。景区的开发与发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,对于杭州这样财政实力雄厚的城市来说,这是可以承受的。但对于那些地方财政实力一般的景区,客观上仍然需要门票收入来维持运营。减免门票后往往伴随游客数量的剧增,景区日常维护、人工服务等费用压力也会增加,一时间盲目地全面放弃门票经济不适用于所有景区。但门票收入应该是一种阶段性的发展工具,而不能是主要目的,仅仅坐收门票,依赖自然资源赚钱,只会在“资源陷阱”中越陷越深。
需要让景区在短期生存和长期发展之间达到平衡。作为地方政府,要加强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,灵活整合资源,改善景区间的交通互联,降低景区的运营成本。通过调研摸排,盘活资源,合理规划功能区域,提供多元的旅游线路,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;作为景区,要不断推陈出新,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服务,提高服务质量,同时做好推广、策划和精准营销。
围挡大好河山的高墙被拆除了,但让旅游经济从“门票依赖症”的窠臼中“突围”出来,需要从卖“门票”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,卖产品、卖服务……让景区发展可持续,也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实惠和红利。
作者:杨金行
(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,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)